40人对话40年 |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副书记、市长赵江涛:来了就不想走的包头
6000年前,人类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记忆;纵贯千年的沧桑岁月,孕育了今天包容大气、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;从生态环境脆弱到“半城楼房半城绿”;从工业移民城市,到全国文明城市“五连冠”;改革开放40年,是什么让昔日的“草原钢城”变成了今天人们“来了就不想走”的幸福之都?
中国文明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
系列访谈节目《40人对话40年》
本期对话
全国文明城市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
市委副书记、市长赵江涛
为您揭开“来了就不想走”的包头秘密
中国文明网记者路弘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副书记、市长赵江涛在专访录制现场。中国文明网 荣毅摄
记者:如何评价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包头的变化?
赵江涛:和我们国家其他的城市一样,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包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无论是经济建设、城市建设、文化建设,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化,老百姓对四十年来包头的经济发展、城市环境改善和生活水平提高,还是非常满意的。
记者:有网友说,外地人来了包头就不想走,为什么?
赵江涛:这个是让我很有自信的地方。外地人来到包头都会喜欢这个城市,热爱这个城市,很留恋。他们会感受到这里城市很美,人很美。
我们的城市绿化率达到了44.3%,绿色随处可见,五分钟就可以走到一个绿地、广场、公园,百姓很享受,可以说是半城楼房半城绿。包头给人直观的印象非常大气,包头人非常热情、诚实、友善,非常包容,非常热心。
记者:包头多年坚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,并且获得“五连冠”佳绩,动力源自哪里?
赵江涛:包头是从1997年开始创建文明城市的。2005年我们获得了首届“全国文明城市”称号,后来每三年一轮,就是现在的“五连冠”。讲到创建文明城市的动力,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城激发了老百姓和党委政府对精神文明的追求。
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,发展是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。我们的创建活动和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追求,是相符的,大家的利益是共同的。我们的心愿是一致的,目标是一致的,追求是一致的。
赵江涛:包头在连续五届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,形成一种城市的凝聚力。包头人在外面讲到“我是包头人”时,会有一种自豪感。这是群众对这个城市的认同,是归属感、荣誉感,这也是促使我们党委政府的工作的动力。老百姓热爱这个城市,我们怎么能把它建设得更好,让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,是我们的责任,也是动力。
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副书记、市长赵江涛接受中国文明网记者采访。中国文明网 荣毅摄
记者:包头是如何发挥调动群众积极性,让他们参与创建活动的?
赵江涛:从创建第一届文明城市开始,老百姓就非常支持。党委和政府的因势利导,把党委政府创建的主导思想和老百姓热情相融合。首先我们加强教育引导,通过主流媒体做公益广告、宣传道德模范、表彰创建先进,在整个社会形成崇尚文明的氛围。在包头,户外公益广告占比必须达到50%以上,在车站、机场、广场,人们都会看到大量的公益广告。在公园、广场我们还会多营造文化氛围,宣传百姓身边的道德模范、先进人物。
赵江涛:包头全市的注册志愿者达到了34万,相当每8人就有1名注册志愿者,公益组织达到了1500多个,每年开展专项活动两万多场次。
赵江涛:作为市长我常常为包头市民的事迹和举动所感动和感染。我需要加倍努力工作,加倍奉献,去把工作做好,才能对得起包头的老百姓。包头老百姓对市委政府的支持是由衷的。包头市民热爱这个城市,这种热爱是从老一辈创业者、开拓者那里传承下来的,他们对事业的那种追求也感染了我们。百姓对我们的工作新的期待,激励着我们。我们要把大家这种热情保护好,激发好,发挥好,这是包头发展的动力。
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副书记、市长赵江涛寄语中国文明网。中国文明网 荣毅摄
记者:文明创建对于包头的城市发展,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?
赵江涛:首先来讲是城乡变美了,城市更加整洁、干净、有序,创建工作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。再就是人变美了,我们的老百姓文明程度非常高,斑马线上都是车让人的,你看不到闯红灯的现象。我刚才讲,包头人不但热情,更诚信,跟别人交往很诚实,很友善。另外,百姓的文化生活更丰富了,我们有自己的交响乐团,每年都有交响季的演出。在包头大剧院,每年的演出大约200多场。我们邀请中央芭蕾舞团等所谓“高大上”的文化院团,还有国外的一些交响乐团到包头演出,场场爆满,这说明百姓的欣赏能力很强。
赵江涛:这些文化活动在文明创建活动当中,起到了一种引导作用。通过文明城市创建这样的载体和设计,让大家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变化,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们国家和我们城市的变化。加强了城市的凝聚力,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,把我们城市建设得更美好,使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美好。
识别图中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观看完整访谈 ↑↑↑
往期访谈
■ 雷鸣:天大德为上
更多访谈节目
请点击中国文明网微信公号菜单栏查看
审核:姚杰 邓植尹
责编:王晓宁 王文宇